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桓譚

桓譚,字君山,沛國相人。後世將其視為西漢後期著名思想家。著有《新論》。喜好音律,對天文學有所主張,倡「渾天說」。除此之外,桓譚在王莽時代也參與國家治水工程,是一位具有事功能力的儒生。
      他曾經師從劉歆、揚雄習經。譚別於流俗,雖然不能完全跳脫當時讖緯學說的風潮影響,但也多次針對讖緯當中迷信荒誕之說提出建言。但其言論觸怒光武帝劉秀,險至送命。後貶為六安郡丞。
      桓譚的思想已經略微展現出擺脫讖緯迷信的色彩,也因此過去天人感應說之下的那個神祕莫測的意志之天、神格之天,並不太能夠說服桓譚。因此他主張「非天故為作也」,他認為讖緯之所以具有影響力,其原因在於:「凡人情忽於見事而貴於異聞」,他在《新論》當中常舉王莽亂政之例,有時也藉此抨擊迷信的觀念,例如〈見微篇〉記載:
      王翁好卜筮,信時日,而篤於事鬼神,多作廟兆,潔齋祀祭,犧牲餚膳之費,吏卒辨治之苦,不可稱
      道,為政不善,見判天下。
      因占卜迷信而擾亂為政首要任務,這正是王莽朝急速衰亡的原因。由此,也間接觸及到桓譚的政治思想。
      桓譚雖然以儒家政治思想為其立場,但同時也著眼於制度運作層面,進而提出與當時許多儒生士人相同的意見,就是雜王霸之道。桓譚認為霸道的具體展現,便是刑罰律令等以法為治的手段,他說道:「所謂霸功者,法度明正,百官修治,威令流行者也」;而王道的核心意涵則是儒家仁政。
    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桓譚提出從不同的角度,以形體為前提的形神一元論的立場,他說:
      灺猶人之耆老,齒墮髮白,肥肉枯臘,而精神弗為之能潤澤,內外周遍,則氣索而死,如火燭俱盡矣。
      身體解消,靈魂自然不復存在。在形神關係的論述上,桓譚同樣展現了自己重視理性的思想傾向。後世研究者,多將桓譚這種強調客觀自然的經驗式論述,與東漢晚期的王充思想相連結來看待。

撰稿人:劉柏宏
網站滿意度調整